您的位置 旅游 正文

校长怎样破解课间活动管理难题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表于  2024-11-08 17:32:11

从政策法规对课间活动设置的刚性要求,到学生对课间活动的渴望,从专家学者对课间活动设置的呼吁,到学校对课间活动设置的忧虑,可以看出,学生课间活动的这一“关键小事”不仅预示着学校育人工作及育人导向的转型,更已经上升为不得不解决的“家事”与“国事”。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引领者以及课间活动相关政策落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需要带领广大教职员工对课间活动设计与实施做出积极回应,从顶层设计、场地资源以及安全管理等多个层面思考,转变思维,付诸行动,有效解决“消失的课间”,更好地实现多彩课间。

做好顶层设计是实现课间活动良性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校长要主动、积极引领学校课间活动的顶层设计,明晰课间活动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发展思路,对学校课间活动进行整体性思考。要摒弃传统课间活动管理中“堵”的理念,从“疏”的层面引导分管学校安全的副校长、班主任和一线教师思考如何利用大、小课间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使课间活动成为育人的载体,使课间活动成为师生活动和休息的共同乐园。

要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学校软硬件资源设施等要素系统化、一体化设计课间活动,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发展水平。例如,校长可以从课间活动时间的设置和具体的活动形式上对一年级到六年级进行一体化设计,帮助学生逐步发展相应的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层级式发展。课间活动的管理也要根据学校的软硬件资源设施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有的学校班额较大,课间活动需要因地制宜进行精细化设计。同时,校长也要进行课间活动管理的制度建设,细化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和流程。例如,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校园巡查制度,消除安全隐患;建立校长课间走访制度等来督促教师按时上下课,杜绝侵占学生课间活动时间的现象和行为。

场地和内容的统筹管理是做好课间活动管理的基础和载体。校长要带领学校提前谋划,充分挖掘学校、社区的体育文化设施,筹措资金和资源,为课间活动拓展活动空间,配齐配好活动器材,满足学生课间活动的多元需求。例如,校长在思考静态活动区和动态活动区、室内活动场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设计与功能的同时,还要思考不同活动区域的路线设计,从而使课间活动的管理日趋路线化、规范化和趣味化。同时,在进行课间活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时,也要将教师角色多元化,教师可以以监督员、活动设计者、参与者等不同身份参与到课间活动中来,与生同玩、促生会玩,丰富课间活动内容,让课间活动更多元、更欢快。做好课间活动管理,校长要统筹兼顾、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保障学生课间玩耍和休息的权利,要对其进行规范管理,但是也要与大课间等其他活动时间协同起来,统筹安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课间活动的场所、内容、形式、运行模式都应在实地考察、有效论证的基础上有序展开。

安全是做好课间活动管理的底线与红线。良性循环的课间活动一定是有序、安全的课间活动。安全的课间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还能缓解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压力。校长是学校安全责任的第一人,要坚持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联动的协同治理理念,做好学校外部的制度保障工作,形成动态的安全风险管控机制,解决因为安全管理的担忧以及责任过错推定原则所带来的矫枉过正。例如,校长要通过家长会、座谈会帮助家长意识到美好的课间活动是家校携手的结果。家长要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规则意识、文明意识的教育,给予学校理解和信任。学校要善于借助外力,形成处理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合力,缓解学校和教师安全管理的压力。例如,可以通过购买保险减轻学生出现安全事故时的压力。课间活动的管理本质上属于校园安全秩序的管理范畴,要将其纳入到平安校园建设的各项制度中来,如建立包括值日制度、活动规则、安全守则、应急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在内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使课间活动流程化、标准化、生活化和人性化,从而缓解家校对课间活动的安全顾虑。最后,校长要自觉接受监督,以做好课间活动的“关键小事”为抓手,摒弃功利主义思想,预防“过山车”“运动化”式的治理模式,建立包括学生、家长、督学督导在内的多元主体的监督制度,通过各方力量切实保障学生课间休息与活动的权益。

(作者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高质量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推荐阅读

要闻推荐

焦点新闻

热门图片

未经北京热线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联系我们:514 676 113@qq.com